审计视野

李凤雏:强化制度保障 聚焦主责主业 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内部审计力量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6-27  浏览次数:

2023年1月12日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侯凯审计长深入总结了2022年及过去5年审计工作的实践经验,科学谋划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新时代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为内部审计指导监督工作指明了方向。广大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自觉站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全面依法履行职责,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内部审计力量。

提高政治站位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体现新时代要求

(一)全面认识内部审计是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是对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成功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对执政党执政规律和国家治理规律的深刻把握,对于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推进自我革命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形成了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统计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各类监督贯通协调的新格局。审计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司经济监督,在制约和监督经济权力运行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内部审计作为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和作用于各领域、行业、部门和单位,具有“离得近、看得清”的独特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调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力量,增强审计监督合力。审计法也明确要求,被审计单位应当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实践证明,内部审计工作越有效,其所在部门单位出现违法违规问题和绩效低下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小,内部审计在推进单位经济决策科学化、内部管理规范化、风险防控常态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需要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必须坚持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内部审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发展也应当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内部审计履行好新时代职责使命,更好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应当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的主轴。新时代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是内部审计所需人力、技术、资金等要素投入产出比率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内部审计成效显著,能够更好满足组织治理需要,推动所在组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方式。推进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过程和结果的全面质量管理,实现提质增效,还要促使内部审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优不优”的发展转变,依靠内部审计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丰富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实现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全面健全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体制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特征和最突出的优势,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的最高原则。坚持和加强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也是贯彻审计法“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的要求。部门单位应当切实从体制机制上全面落实党对内部审计工作领导的要求,建立健全党组织、董事会(或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内部审计的体制,加强对内部审计重大工作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加快建立总审计师制度,协助党组织、董事会(或主要负责人)管理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机构要将党组织的意图贯穿审计计划、审计实施、结果报告、整改问责等全过程各环节,严格执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年度内部审计计划、实施方案、违规事项处理、审计发现问题整改等重大事项要向单位党组织报告。

(四)全面完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

制度是关系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要把制度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强制度意识,加快形成符合新发展格局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部门单位要结合新时代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要求,健全内部审计管理制度体系,特别是持续构建有效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改革重点任务、国有资产监管政策以及境外审计监督等重要事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补短板、填空白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体系。应注意制度前后衔接、上下配套、左右联动、系统集成,维护制度权威,强化制度执行监督约束,将问责机制贯穿制度执行之中,保障制度执行。在此基础上,设立与部门单位经营管理规模和结构相匹配的各层级内部审计机构,配备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内部审计人员,强调对所属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上级内部审计机构要加强对下级内部审计机构的指导、监督和管理,下级内部审计机构发现的重大损失、重要事件和重大风险应及时报告,对漏报瞒报迟报的要追责问责,加强审计项目计划的统筹和管理,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加快形成上下贯通、步调一致的内部审计工作机制,实现本部门本单位的审计全覆盖。

(五)全面履职尽责突出问题导向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根本要求,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突出特点。坚持问题导向是及时发现问题、科学筛选问题、准确分析问题、全力解决问题的过程。要强化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揭示问题是审计工作的基本职责,也是立身之基、发展之本。内部审计应当将坚持问题导向贯穿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全过程,牢固树立“有问题没有发现是失职、发现问题不报告是渎职”的意识,精准揭示问题、精准把握问题,论从事出、以事立论,客观准确认识什么是问题、是什么问题、怎么看问题,查透问题根源,一体推进揭示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坚持依法审计,客观公正,真审严审全审,审深审透审实。把握好发展与安全、局部与整体、微观与宏观的关系,全面系统辩证地分析看待问题,通过查核财政财务收支、经济事项处理、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揭示部门单位运行存在的苗头性隐患和制度性缺陷、管理性漏洞,提出具有问题针对性、实施操作性、效果验证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在推动统筹发展和安全中发挥新作用

(一)聚焦“国之大者”,推动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国有金融机构履行政策制定和执行、国有资产管理等责任,是推动和落实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措施的重要主体。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政策措施情况进行审计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首要职责。内部审计应当牢牢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加强国家重点行业、领域的改革方向、路径及政策措施的研究,紧扣“国之大者”强化监督,将推动部门单位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政策措施摆在突出位置。聚焦重大政策措施涉及的资金和项目,检查资金筹集、管理、分配、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检查项目论证、实施、管理、效益的系统性、规范性、准确性,及时发现和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揭示部门单位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存在的突出问题,总结改革发展创新举措和取得的成效,推动各级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促进政令畅通和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健康发展,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目标与部门单位发展目标、国家宏观政策目标三者有机统一。

(二)聚焦风险隐患,推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维护经济安全

(三)聚焦民生福祉,推动改善民生和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突出保障 和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内部审计应当坚持把促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 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看好和推动用好民生资金作为内部审计的重大关切,把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安危冷暖作为内部审计的为民情怀。围绕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等战略部署,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结合部门单位职责以促进惠民政策贯彻落实为目标,推动细化实化惠民措施,促进解决政策落地存在的堵点痛点,督促各项惠民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实惠。突出惠民资金的安全性、效益性审计,检查资金筹集、使用、结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揭露查处资 金管理使用中的违法违规问题,及时堵塞漏洞,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聚焦经济责任,推动权力规范运行和反腐倡廉

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深化整治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资产聚集领域的腐败,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保证公权力正确行使,更好促进干部履职尽责、干事创业。内部审计应当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要求,围绕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加强对内部管理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审计监督,深入揭示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乱作为问题,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违纪行为,促进领导干部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管理,科学制定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坚持以任职期间审计为主,对掌握重要资金决策权、分配权、管理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等关键岗位的主要领导干部加大审计力度。完善审计评价体系,科学把握“三个区分开来”重要要求,建立容错纠错机制,精准定性审计发现问题,客观公正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精准“画像”,推动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以及整改情况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参考。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制度,加强与纪检监察、巡视巡察、组织人事等内部监督力量的贯通协调,发挥监督合力。

(五)聚焦内部管理,推动完善组织治理和提高运营效能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党政机关是国家治理的实际承担者,而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也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党政机关的执行力、公信力,国有企业的竞争力、抗风险能力,都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内部审计应当将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治理体系审计纳入重点工作任务,围绕内部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制度制定和执行、授权审批控制和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等开展监督,检查单位内部控制体系设计和运行缺陷。规范开展投资决策、资金管理、招投标、物资采购、担保等重点环节、重要事项以及行业监管机构发现的风险和问题的专项内部控制审计,促进提升内部控制有效性。加强经营管理活动、职责履行情况、资金管理使用和资产运营的审计评价,关注管理效能和运营效益,促进国有资产合理配置、项目高效运营、资金效益充分发挥。

健全保障机制 在成果质量和监督效能上取得新突破

(一)加强指导监督,提升审计监督合力

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要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审计机关应当按照审计法律法规要求,加强对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监督。一是加强培训研讨,开展满足内部审计实际需求的业务培训和交流,宣传先进经验和典型事例,促进相互借鉴。二是建立完善检查制度,采取日常监督、结合审计项目监督、专项检查等方式,对指导监督对象审计整改情况、内部审计制度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等情况进行检查。三是依法核查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完善核查流程、方式方法、内容重点、问题处理和成果运用等机制,提升核查成效。四是建立与国资监管、金融监管、教育、医疗等行业主管部门的协作机制,发挥主管部门作用,共同推进规范部门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五是加强对内部审计自律组织的政策和业务指导,发挥其在内部审计行业交流、理论研究、规范制订、职业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二)加强内部审计管理,提升审计成果质量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高质量的审计成 果 是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实现审计目标的重要保障。部门单位应当将内部审计质量作为衡量审计实施效果的关键。一是坚决做实研究型审计,推动拓展审计的深度。加强对涉及部门单位发展政策和业务的研究,研为先导、研以致用、以研促改、研学相长,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前瞻性和建设性。二是创新项目组织管理方式,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加强审计项目的统筹规划,倡导“本级统领、上下结合、统一组织、协同作战”的组织方式,整合审计资源,综合运用上审下、交叉审、同级审等审计运行模式,积极推进跨层级跨区域审计。三是完善质量控制机制。健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明确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和措施,建立分级质量控制,明确责任主体、权限、程序和作用发挥机制,强化审计组长和主审责任,建立审计质量责任追究机制。四是加强外聘社会审计机构管理,明确界定所聘请社会审计机构的权 利和责任,明确质量考核检验标准。

(三)加强审计发现问题整改,促进审计成果运用

部门单位应当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抓好审计发现问题整改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突出审计成果运用导向,做好审计工作“下半篇文章”,确保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到位。一是注重压实整改责任。把抓好审计整改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压实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整改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对审计整改工作直接抓、直接管,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形成清单,逐项分解到责任部门和单位,明确整改标准和要求,及时跟踪督促检查整改情况并及时上报。主管部门应认真落实监督管理责任,一体推动揭示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二是注重建立健全整改查出问题长效机制。对审计发现的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应当及时分析研究,制定和完善制度,推动部门单位公开审计结果及其整改情况。三是注重强化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运用。部门单位应将审计结果以及整改情况作为考核、任免、奖惩领导干部和制定政策、完善制度的重要参考,应对审计发现的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线索按照管辖权限依法依规移送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加强与纪检监察、巡视巡察、组织人事等内部监督力量的贯通,推动建立信息共享、成果共用、重要事项共同实施、问责共同督促落实等工作机制。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与运用,提升审计效率和能力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产业结合形成数字化生产力和数字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的重要方向。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数据要素正在成为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之外最先进、最活跃的新生产要素。部门单位应当认真落实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积极向信息化要资源、向大数据要效率。一是加快推动内部审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落实经费和技术保障措施,构建内部审计与决策、投资、财务、资 金、运 营、内部控制等业务信息系统相融合的信息化平台,积极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探索建立审计实时监督平台。二是加强数据资源分析利用,探索创新审计技术方法,积极运用“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模式,加强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结合,强化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的关联分析,充分运用数据开展问题核查、评价判断和宏观分析。三是强化数据安全保障和风险防范,健全数据管理制度规范,建立数据应用的基本规范和评估标准,提升数据管理水平,保障数据安全。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筑牢审计发展根基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部门单位应当对标要求,全面加强内部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塑造职业精神和专业能力,不 断加强自身建设,为更好履职尽责提供保障。一是坚持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培养从 政治上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揭示经济问题、经济责任,反映政治问题、政治责 任。二是健全内部审计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分层分类开展审计技能和业务知识培训。三是健全完善审计专业职称评审机制和人员培养机制,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注 重用审计实绩进行考核。四是加强实践锻炼,以审计项目为主要平台,在审计一线淬炼队伍,不断加强审计人员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着力培养提 升能查能说能写本领。五是完善人员交流和选拔机制,加强业务部门和内部审计机构之间的人员交流,注重引进具备复合型专业技能的人才。(作者李凤雏系审计署内部审计指导监督司司长)

来源:《审计观察》杂志2023年第3期